- 高云;郑磊;王琳;
目的:了解Graves病(Graves'disease GD)患者~(131)I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及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GD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45例GD患者~(131)I治疗前后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PBMC中Foxp3、IL-17、IL-23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131)I治疗前,初诊GD患者(T0组)PBMC中Foxp3的表达明显减低(P<0.01),IL-17、IL-2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31)I治疗1个月后(T1组)Foxp3的表达比T0组有所回升(P=0.039 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5 0);IL-17、IL-23比T0组有一定的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得出,Foxp3与FT3、FT4、TRAb呈负相关,同时Foxp3与IL-17的表达亦呈负相关;IL-17、IL-23与FT3、FT4呈正相关。结论:Treg及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在GD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31)I治疗可通过影响其细胞因子的表达起到治疗GD的作用。
2016年03期 v.29;No.202 43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张艳梅;孟毓;王新梅;姜燕娟;郭喜彪;贠世文;
目的:对抗-HCV ELISA灰区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了解其真实的病毒感染情况,探讨灰区范围设置的理论依据及合理的血站筛查模式。方法:对抗-HCV ELISA灰区献血者在献血间隔3个月、6个月时采集标本进行ELISA试验、HCV PCR检测及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3种平衡检测。结果:本次追踪研究的34例灰区标本中,其中1例核酸检测值继续上升,ELISA和RIBA检测转为阳性,证实为当时献血者正处于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的窗口期;另1例献血时核酸检测阳性,后经过追踪试验仍为阴性,证实为核酸实验时的污染。结论:灰区内的血液存在传染病毒的安全隐患,应合理设置灰区范围,对灰区内的血液进行报废处置及献血信息屏蔽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尽快开展核酸检测,在献血者中开展ELISA和核酸蛋白平行检测,可以缩短感染窗口期,有效降低输血传播感染病毒的风险。
2016年03期 v.29;No.202 443-44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 高建丽;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收治的16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95例和非细菌感染组65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CT和CRP。结果:与非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平均PCT和CRP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细菌感染组患者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其血清PCT和CRP水平迅速回落至正常水平。结论:血清PCT、CRP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动态监测血清PCT和CRP水平,可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提高疗效及调整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依据。
2016年03期 v.29;No.202 445-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徐献群;余丹;杜鹏辉;彭春艳;肖劲松;
目的:探讨4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家系的临床特征、基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对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4个家系8例患者及8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相关SCA基因的诊断与分析,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观察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分析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证实4个SCA家系分别为SCA1,SCA2,SCA3,SCA7亚型家系,4例先证者致病基因ATXN内CAG重复数分别为48次、43次、61次、63次。结论:基因检测确定4个SCA家系的亚型,其致病原因均为ATXN基因内CAG三核苷酸的重复异常扩增,基因检测有助于SCA诊断与分型。
2016年03期 v.29;No.202 448-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朱雪;刘蕾;焦晋山;
目的:探究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在临床中的发生频率。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对1 595例血标本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DAT阳性标本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检测试剂盒(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特异性分型。结果:1 595例被检者中DAT阳性108例,阳性率为6.77%,DAT阳性类型分布为IgG型28例(25.93%),IgG+C_3型70例(64.81%),C_3型10例(9.26%)。检出自身免疫因素诱导红细胞致敏12例(11.11%),非自身免疫因素96例(88.89%),其中确定为头孢类抗生素诱导红细胞致敏3例(3.13%),非药物依赖性自身抗体8例(8.33%)。有输血史者DAT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P<0.01)。结论: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患者有可能诱导机体红细胞致敏而发生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因此抗生素类药物致敏红细胞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03期 v.29;No.202 453-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张科;黄雯婷;胡丽华;张德太;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老年患者骨折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104例,根据骨折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非DVT组31例和DVT组73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循环法检测血清Hcy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D-D,对各组Hcy和D-D水平进行比较,并统计Hcy和D-D在各组中的阳性率。结果:非DVT组和DVT组的Hcy和D-D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DVT组的Hcy和D-D较非DVT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的Hcy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和非DVT组(P<0.05),非DVT组的Hcy阳性率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的D-D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DVT组的D-D同非DV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和血浆D-D在骨折特别是合并DVT患者中较健康人群高,对于评价骨折后DVT形成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16年03期 v.29;No.202 456-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陈中梅;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5-05住院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6例,年龄60~78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为Ⅰ~Ⅲ级。根据不同输血指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17例(Hb<100g/L输血)与限制性输血组119例(Hb<80g/L输血)。比较2组性别比、年龄、体重、ASA分级、术前Hb等一般资料;观察2组输血前后Hb水平、术中羟乙基淀粉及红细胞输注量、术中低血压及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限制性输血组输血前后Hb水平、红细胞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羟乙基淀粉输注量、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限制性输血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肺栓塞、伤口感染、心力衰竭、脑梗死、病死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可减少输血量,且不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不延长住院时间,对预后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2016年03期 v.29;No.202 459-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段发兰;杨飞翔;李毅;李亚新;黄育华;
目的:探讨外周血肝脏酶和代谢物的联合检测对于慢性肝病中医治疗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07-2014-02诊治的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干扰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外周血肝脏酶和代谢物的联合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12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1.7%,治疗后患者的谷氨酰转肽酶(ALT)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29.34±3.23)IU与(30.23±4.11)IU,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流式检测发现治疗后肝炎患者的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频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AST、PD-1蛋白表达频率均是影响预后疗效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肝病中医治疗有比较好的预后,外周血肝脏酶含量与代谢物PD-1表达频率的变化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可作为治疗判断的参考标准。
2016年03期 v.29;No.202 462-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1 ] - 曾付芳;刘冬;田方;魏胜男;
目的:对Metis2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ABO和Rh血型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方法:运用Metis200微量板凝集法检测50 808份ABO和Rh血型,对ABO正反定型不一致、凝集较弱或O细胞凝集的标本,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血型和不规则抗体做进一步鉴定,对鉴定为ABO亚型和1例类孟买血型送上海血液中心做基因分型和基因测序分析,对初筛为RhD阴性的标本送本站血型研究室进行RhD阴性确认、Rh分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效价测定,同时对21 243份标本(RhD阳性21 151份、RhD阴性92份)做Rh表型分型鉴定。结果:50 808份标本检测出6例ABO亚型(0.012%),9例不规则抗体(0.018%),RhD阴性237例,血型室确认RhD阴性230例(0.452%),21 151份RhD阳性标本表型分布以CCee最常见,92份RhD阴性标本表型分布以ccee最常见,92例RhD阴性分型结果与血型研究室分型结果吻合。结论:Metis2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可以准确快速的检测ABO和Rh血型,提高ABO亚型和不规则抗体的检出能力,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2016年03期 v.29;No.202 46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尚丽娟;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血钾的影响及高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03-2015-05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03例,排除挤压伤患者。将进行大量输血(外伤后24h内红细胞输注>10U且保存时间<20d)的107例患者设为大量输血组,对照组为同一时期未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96例。入院时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估并记录性别、年龄、创伤方式等一般资料。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2h血钾,术前、术后12h动脉血pH,术前肌酐,术后12h血糖进行水平测定。对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创伤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量输血组术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量输血与术后高钾血症无明显相关性(95%CI:0.040~5.286;OR=0.62;P>0.05),而术前高血钾和术后pH值降低是高钾血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大量输血治疗并未直接导致高血钾的发生,但仍有一定的高钾血症发生率,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仍需动态监测血钾的变化,以降低高血钾所带来的并发症。
2016年03期 v.29;No.202 468-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苏奶助;沈雨青;龚君顺;卢春敬;符虹;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RhD阴性孕产妇的血清学表型和抗体产生原因、种类及抗体效价强度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4-01-2014-12进行产检的30 496例孕妇进行RhD阴性的初筛、RhD阴性确诊、Rh阴性表型鉴定、抗体鉴定、抗体效价监测及胎儿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 496例孕妇初筛检出RhD阴性400例(1.31%),其中不规则D 4例,占RhD初筛阴性的1%;确诊RhD阴性的396例中,A型有134例(33.83%),B型有76例(19.20%),O型有160例(40.41%),AB型有26例(6.56%);5种Rh表型所占比例依次为ccdee(57.58%),Ccdee(29.82%),CCdee(8.58%),ccdEe(3.02%),CcdEe(1.00%);检出不规则抗体13例,其中Rh系统抗体为10例(2.53%)。结论:通过对厦门地区Rh阴性孕产妇的检测,初步掌握了本地区的RhD阴性孕产妇的血型频率,血清学表型及不规则抗体产生情况,有利于做出合理的孕期监测及诊疗方案,对保证RhD阴性孕产妇的输血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03期 v.29;No.202 471-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高海燕;马现君;王浩;孔燕;赵丽;魏玉平;吴琦;辛峰;
目的:对RhD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D抗原假阴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放散试验、抗人球蛋白等试验对母亲和患儿血清抗体及D抗原进行鉴定。结果:患儿血型为O型CcDee,母亲血型为O型ccdee,新生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均检测出抗-D抗体,母亲体内检出抗-D抗体。结论:当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强阳性,D抗原检测阴性,其母体内存在抗-D抗体时应排除D抗原完全遮断引起的假阴性。
2016年03期 v.29;No.202 473-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王华丽;孔双红;梁建国;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及感染菌的耐药性,为防控手术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01-2015-06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统计调查;感染菌培养与鉴定遵照微生物学检验的技术程序操作;药敏检测采用KB法,检测数据依据CLSI当年更新标准分析,采用WHONET5.5~5.6软件处理。结果:有285例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手术切口和呼吸道感染患者例数最多,分别占33.0%、32.6%。培养出303株感染菌,其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45.9%;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0.8%、30.6%;产ESBLs细菌分离率为47.1%。结论:医院手术科室应实行围手术期抗生素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力图扭转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不良倾向。
2016年03期 v.29;No.202 475-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5 ] - 熊宗年;
目的:了解钟祥地区2014年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中流感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钟祥地区全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住院病例,采用薄膜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患儿鼻咽拭子标本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甲型流感病毒H1和H3亚型核酸检测,并对患儿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段以及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流感病毒抗原阳性1 505例,占全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总数的7.30%,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患儿1 446例,占流感病毒感染的96.08%;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患儿59例,占3.92%;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患儿中,H1亚型核酸阳性38例(64.41%),H3亚型核酸阳性13例(22.03%),其他亚型8例(13.56%)。发病患儿年龄集中在0~3岁婴幼儿,并且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全年第一季度的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1月份发病率最高。结论:2014年钟祥地区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率为7.30%,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为主,了解流感病毒致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本地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2016年03期 v.29;No.202 47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叶惠英;韩珊珊;叶亚丽;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25(CA125)联合癌胚抗原(CE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04-2015-03三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4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30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2组的CA125、CEA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CA125、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联合CE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高于单项CA125或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CA125或CEA与CA125+CEA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125联合CE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灵敏度、特异性好,准确率高的特点,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2016年03期 v.29;No.202 479-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李永红;崔虎胜;
目的:通过对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初筛不合格情况的分布特征调查分析,了解献血者性别、年龄、体重、职业等因素与初筛ALT不合格的关系,便于在献血招募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方法:对27 375份ALT初筛数据,其中6 179份初筛不合格数据进行登记,运用血站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和Excel工作表进行统计汇总,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结果:男女献血者ALT初筛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1 682.36,P<0.01);不同年龄段ALT初筛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90,P<0.01),46~55岁年龄段ALT初筛不合格率相对较低;不同体重男女ALT初筛不合格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97.33,P<0.01)。结论:应加强献血宣传,对初筛ALT不合格献血者一定要向其讲明原因和应对措施,以利于下次献血成功;应急采血时,应优先联系女性、46~55岁年龄段、体重正常的固定献血者,更能保证应急和献血成功。
2016年03期 v.29;No.202 482-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 汤海燕;熊飞;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基因型与恩替卡韦(博路定)抗病毒治疗疗效、病毒变异间的关系。方法:对2010-01-01-2011-12-31接受治疗的的CHB患者首先进行基因型检测,选择B和C型患者共168例,研究其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4周及96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20U/ml)、乙肝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及治疗结束(96W)后HBV P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B基因型有98例(58.33%),C基因型70例(占41.67%)。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4周时和96周时,B型与C型患者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96周时B型和C型感染者间均较治疗24周时有显著提高;治疗结束时,B型感染者发生基因变异1例,C型感染者发生变异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χ2=5.415,P<0.05)。结论:HBV-DNA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间无明显关系,延长疗程可明显提高其疗效,但随着疗程的增加,C型CHB患者P基因变异率明显高于B型。
2016年03期 v.29;No.202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李雅静;贾佳;常缨;孙叶;
目的:通过调查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血型错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统计2010-2013年石家庄市602 213人次无偿献血者中初筛血型差错的数量、地点及原因。结果:献血者初筛与复检血型不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58.10,P<0.05),平均不符率为0.149%(895/602 213)。流动采血车上发生初筛与复检血型不符数量是献血屋及房车的2倍,但站内采血点血型初复检不符率高于献血屋/房车及流动采血车(χ2=15.36,P<0.05),初复检血型不符原因主要是初筛血型检验错误、计算机登录错误、亚型、冷凝集。结论:采供血机构必须加强工作人员血液质量安全和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严格加强核对制度,杜绝初筛血型鉴定错误,保障血液安全。
2016年03期 v.29;No.202 487-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商延芳;章金春;
目的: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和意义,以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66例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566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中48.59%表现为皮肤症状,45.76%表现为消化道症状,5.65%表现为其他症状。皮肤、消化系统2组患者中,鸡蛋、螃蟹的不耐受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牛奶的不耐受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组中,鸡蛋、螃蟹、大豆、大米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牛奶的不耐受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中,鸡蛋、牛奶、螃蟹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豆、大米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物不耐受筛查有助于某些病因不明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同性别、年龄段对食物不耐受的种类有一定差别。
2016年03期 v.29;No.202 489-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李永福;张天弼;杨绍明;罗洪清;霍宝峰;温芳丹;
目的:了解韶关市无偿献血者结构、分布和特征等变化,为今后更好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服务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韶关市2010-2014年献血者填写的献血资料采用血站系统管理软件分析。结果:男性献血者占70.47%、女性29.53%,有明显差异。年龄段26~35岁占32.35%,高于其他年龄段。学历以大专占23.92%高于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占13.33%和学生占12.27%高于其他单项职业。已婚献血者占53.93%、未婚献血者46.07%。血型比分别是O型42.80%、A型27.30%、B型23.87%、AB型6.04%;Rh(D)阴性血型占0.28%。单次献血量200ml占49.72%、300ml占20.32%、400ml占29.96%。献血区域以韶关市城区为主占总采血量的62.72%,8个(县级)采血站占37.28%,分别是乐昌站占7.60%、南雄站7.07%、翁源站5.87%、始兴站4.32%、曲江站4.22%、乳源站3.11%、仁化站3.08%、新丰站2.32%,不同采血站采血量有明显差异。同意参与应急献血者占7.76%,不愿意占92.24%。献血者户籍常住占82.75%、暂住17.23%、外籍0.02%。献血次数1次占36.92%。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尤其应加大对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农村的献血宣传工作,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公务员、医务人员和教师参加无偿献血,扩大低危和固定的献血队伍,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2016年03期 v.29;No.202 49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何卫社;刘乐霞;王德平;韩宇超;
目的:调查分析二级医院临床输血护理管理的现状,采取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县级和民营二级医院各11家的输血护理人员,现场发收自行设计的输血护理相关知识问卷共500份,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临床输血护理人员答卷正确率(81.4%)与2013年(55.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县级二级医院正确率(63.5%)与同年度民营二级医院(4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正确率分别为82.7%和79.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发挥临床用血管理与质量控制中心、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面对面的专项培训及规范管理,加强输血过程关键控制点的监控,才能确保患者输血安全,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合法权益。
2016年03期 v.29;No.202 495-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刘建全;彭政;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综合治疗科住院治疗的65例NSCLS患者为观察组,并设置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各分期以及NSCLS组化疗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结果:NSCL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0.97(0.62~1.36)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33(0.17~0.38)mg/L(P<0.05);NSCLS组不同分期患者D-二聚体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期越高D-二聚体水平越高(P<0.05);完全改善组与部分改善组D-二聚体水平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可以作为判定NSCLS患者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
2016年03期 v.29;No.202 497-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李君;侯金友;卢焱坤;张慧;张晓磊;刘蕾;邹红蕊;
目的:通过献血者与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比较,探讨对献血者和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的重要性。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法对9 924例献血者和8 323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筛阳性者进行抗体鉴定和效价测定,比较献血者与患者不规则抗体。结果:9 924例献血者检出不规则抗体4例(0.04%),均为Rh系统不规则抗体,抗-E和抗-C各2例;8 323例住院患者检出不规则抗体31例(0.37%),Rh系统不规则抗体24例,MNS系统不规则抗体5例,Lewis系统不规则抗体1例,Kidd系统不规则抗体1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献血者(P<0.05)。结论:献血者与患者都应常规抗体筛查,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的风险,对临床安全输血有重要意义。
2016年03期 v.29;No.202 499-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 王庆敏;朱红芹;
目的:分析近年来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采取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方法:对2010-2014年所采集的全血及成分血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年中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导致血液的报废率分别为4.27%、4.04%、2.84%、1.66%、1.40%。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改为速率法和罗氏干化学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改为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同时增加献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初筛后,ALT、抗-HCV和抗-TP的检测不合格率由2.63%、0.49%、0.54%分别下降为0.95%、0.20%、0.1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检测因素导致红细胞制剂的报废以不足量为主,血浆制剂的报废以脂血和血袋破损渗漏为主。结论:献血前进行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抗-TP筛查,采用特异性高的ELISA检测试剂,是降低检测不合格导致血液报废的有效措施。将脂血制备为洗涤红细胞,可有效减少红细胞成分血的报废。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及献血中的交流沟通,从血液成分制备、冰冻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是降低非检测因素导致血液报废的有效手段。
2016年03期 v.29;No.202 50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李杰;周玉旺;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全麻骨科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自体血液回输的98例择期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骨科手术患者5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法统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记录2组失血量、回收血量、异体血输入量及不良反应。结果:12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血回输组异体血输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IL-6明显升高(P<0.05),且自体血回输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自体血回输组术后第7天IFN-γ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第1天下降,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2组术前术后TNF-α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自体血回输可以明显提高全麻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血浆中IL-6和IFN-γ的水平,有助于增强患者围术期的细胞免疫功能。
2016年03期 v.29;No.202 503-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