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伟;
目的:探讨术前稀释式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血液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3-03-2015-06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以采用自体输血的患者86例作为自体输血组,以采用库血输注的患者70例作为库血输注组。记录2组患者失血量、库血输注量以及自体输血组术前预存血量和术中回收血量。观察2组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观察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1自体输血组共有71例依靠术前预存血和术中回收血渡过围手术期,15例因术中出血或术后引流血过多输注了库存血,而库血输注组70例患者中有68例输注了库存血。自体输血组平均库血输注量为(1.79±1.16)U,明显低于库血输注组(5.69±1.60)U(P<0.05)。22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间手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自体输血组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库血输注组发生发热反应2例和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心脏手术联合应用术前稀释式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明显减少输注异体血量和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2016年04期 v.29;No.204 626-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张艳梅;孟毓;姜燕娟;郭喜彪;贠世文;王新梅;
目的:对比研究国产抗-HCV ELISA间接法和双抗原夹心法试剂的检测效能,探讨血站抗-HCV检测模式。方法:选择1种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试剂、2种间接法酶联免疫试剂分别检测34 593名无偿献血者血样,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对其中有反应性的44份标本进行确认,并用BBI血清盘对这2种检测试剂进行考核评价。结果:科华、新创和万泰3个厂家的抗-HCV有反应性及灰区标本经RIBA实验确证后,假阳性率分别为31%、63%、13%。万泰双抗原夹心法与间接法相比,增加了反应强度、降低了假阳性率且缩短了窗口期。结论:为确保血液质量,血筛实验室应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采用间接和双抗原夹心2种不同的ELISA试剂检测HCV抗体优于2种间接ELISA试剂,不仅提高抗-HCV有反应性标本的检出率,而且减少血液因假阳性造成的浪费。
2016年04期 v.29;No.204 628-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柳健;桑叶;范恩勇;
目的:探讨疑难血型鉴定的快速分析判断路径。方法:通过305例疑难血型送检标本鉴定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扬州地区疑难血型及不规则抗体分布,分析红细胞抗原及血清抗体的增减改变,建立疑难血型分析思路。结果:疑难血型中,血型抗原以A亚型为主,抗体以冷凝集素及Rh血型系统抗体为主。结论:排除标本差错与污染,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选择性进行吸收放散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进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和Rh表型分析等能有效解决疑难血型的鉴定。
2016年04期 v.29;No.204 63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王梅;朱定红;林丽圆;胡继军;
目的:分析烧伤科不同程度烧伤患者用血液制剂情况,探讨比较中度、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红细胞及血浆的使用量及输血治疗对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烧伤科2014-03-2015-10收治的552例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观察分析3组患者红细胞及血浆平均使用量,比较其输血治疗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差异。结果:中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红细胞平均用量与血浆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25及0.819,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Hct及Hb的检验值分别为2.484,2.415(P<0.05),各组患者输血治疗与凝血功能及肾功能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烧伤患者红细胞与血浆的使用量与烧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浆尤甚,需要加强对血浆使用的监管,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血液制剂的使用能影响血常规中Hct、Hb的改变,但不影响机体凝血功能及肾功能。
2016年04期 v.29;No.204 633-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李海云;凌励;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输血治疗,在检测患者血样中ABO以外抗体后,针对性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方法:ABO血型、Rh(D)血型及Rh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抗体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综合判定结果。结果:AIHA患者含有自身抗体合并有抗-Mur、抗-E抗体,输注同型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升,疗效显著。结论: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及抗-Mur、抗-E抗体,有利于缩短配血时间,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2016年04期 v.29;No.204 636-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陈晓文;
目的:评估献血者血小板(PLT)采后计数实际测量值与AMICUS、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估算值之间的差异和符合性,以验证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程序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32名AMICUS献血者、575名TRIMA献血者和500名MCS+献血者分别在采后即刻、采后30min、采后1h留取1ml静脉血标本,动态观察单采后外周PLT的变化,从而比较机器的采后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AMICUS、TRIMA和MCS+采后即刻,估算值与实测值正相差分别为4.86×109/L、4.95×109/L和4.97×109/L;采后30min,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分别为2.51×109/L、2.35×109/L和2.57×109/L;采后1h,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分别为7.54×109/L、7.44×109/L和7.52×109/L。采后即刻、采后30 min、采后1h,预测采后PLT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00×109/L。结论:依照我国2011版新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献血者采后PLT>100×109/L的采集标准,使用AMICUS、TRIMA和MCS 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LT,将预测采后估算值作为安全捐献的指标,就目前的采集程序而言是安全可靠的。
2016年04期 v.29;No.204 638-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王静;朱绍汶;蒋昵真;周春;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流行病学特征,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为制定经血液艾滋病病毒传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HIV感染情况和人群特征。结果:2010-2014年共检测南京地区献血者血液样本362 425人份,其中HIV确认阳性68例,阳性率为0.019%。经分析,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职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宣传,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工作。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应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减少血液报废。
2016年04期 v.29;No.204 640-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何卫社;刘乐霞;王德平;赵国宏;
目的:分析GALILEO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漏检B(A)血型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用GALILEO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无偿献血人群ABO血型标本144 126人份,其中被用血单位退回的血站定型为B型的4例标本,做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再次使用维护后的全自动血型分析仪重新检测4例标本ABO血型。结果: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漏检4例B(A)亚型,维护后的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均能检测出4份标本的弱凝集。结论:应定期做好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的维护保养,尤其是每周一次血平板图像,做好ABO血型检测的室内质控,结合人工肉眼判读,减少ABO亚型漏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2016年04期 v.29;No.204 64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冯娟;
目的:探讨安阳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分布变化趋势,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从而控制、阻断HIV的经血传播。方法:对2008-2014年安阳市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HIV检测,统计HIV感染率和人群分布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2008-2014年安阳市无偿献血者374 067人份血液标本中抗-HIV确认阳性28例,HIV流行率为0.007 5%;历年HIV流行率比较,χ2=13.59,P<0.05;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18~35岁;男、女性别比较χ2=9.76,P<0.05;献血者中性传播占传播途径的78.57%(22/28)。结论:安阳市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人群呈低流行状态,HIV感染呈年轻化、高学历、自由职业变化,感染途径主要是性传播,男男同性性传播呈现趋势化。应调整无偿献血人群宣传和招募策略,加强固定献血者队伍"防艾"知识教育,制定阻断经血传播的有效防范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016年04期 v.29;No.204 645-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王连友;毕星秀;李丹慧;王照军;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情况,分析不合格项目及原因,为采供血机构制备高质量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6质管科对采用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其容量、纤维蛋白原、FⅧ及无菌试验共4项质控抽检结果,从各个环节探讨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因素。结果:每月随机抽检4袋,连续30批次,共抽检120袋,合格品114袋,合格率为95.0%;不合格品6袋,不合格率为5.0%,不合格原因均为Ⅷ因子含量不足。结论:冷沉淀凝血因子符合血液质量控制项目要求,但仍有少部分产品Ⅷ因子含量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个别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通过加强全过程关键点控制,减少人为差错,其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2016年04期 v.29;No.204 648-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洪毅;高娟;孟洁;李菲;耶小伟;杨阳;叶维莉;安良;
目的:对比研究4种常用的检测IgG型血型抗体方法,确定不同方法的差异。方法:分别用凝聚胺法、试管间接抗球蛋白法(IAT)、LISS-凝胶卡法和LISS-试管间接抗球蛋白法(LISS-IAT)检测倍比稀释的抗-D,从临床配血不相合样本中检出的IgG抗-E、抗-Lea、抗-Jka和87例有输血史的患者样本。结果:对倍比稀释的抗-D,LISS-IAT法的检测灵敏度最高,凝聚胺法最低;对于弱的IgG抗体,凝聚胺法会漏检,IAT也存在漏检的可能,而LISS-凝胶卡法和LISS-IAT法均能检出弱的抗体;87例有输血史患者的抗筛结果显示,LISS-凝胶卡法和LISS-IAT法的检出不规则抗体例数都达到10例,高于其他2种方法。结论:免疫血清学实验室应采用更为敏感的实验技术检测血型抗体,如LISS-凝胶卡法或LISS-IAT法,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2016年04期 v.29;No.204 650-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王琳;陈光治;陈秀兰;袁学华;罗卉丽;
目的:评价定期输血改善镰状细胞贫血(SCA)患儿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效果。方法:34例SCA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给予定期输血和单纯对症治疗,疗程6个月,采用中文版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体系量表评价治疗前后HRQOL变化情况,并记录SCA并发症和相关理化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儿失访,2组各有16例和13例数据纳入分析。2组治疗期间都出现疼痛、感染、急性胸痛综合征等并发症,试验组发热比例高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未出现脑卒中;治疗后2组HRQOL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试验组生理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和PedsQL总分均优于对照组,而情感功能和社会心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CA患儿接受定期输血治疗能明显改善HRQOL,但未能减少SCA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确切的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2016年04期 v.29;No.204 652-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师玉红;姜燕娟;张艳梅;聂军;
目的:建立可操作性的乳糜血判定标准,在初筛时避免不合格血液的采集,更加合理利用血液,减少乳糜血的报废。方法:选择已申请报废的乳糜血浆330例,用目测法区分为轻、中、重度乳糜,应用4040半自动生化仪通过试剂空白值与样本检测值在吸光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即乳糜指数CB值来判定乳糜程度;观察CB值超过当日标准空白值≤0.4以下为轻中度乳糜,询问饮食情况可以采集;CB值超过当日标准空白值>0.4以上为重度乳糜,不予采集。结果:通过设定乳糜指数即CB值使乳糜报废率得到有效控制,2014年上下半年乳糜报废率依次为2.26%和1.51%,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加强献血前征询,为初筛检验岗位判定乳糜血提供统一的标准依据,有效避免了人为主观判定乳糜程度的差异,减少乳糜血的报废,合理缓解血源。
2016年04期 v.29;No.204 655-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蔡雁;刘莹;
目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液在常规样本中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将其应用于血液运输箱细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液分别对30例血液运输箱采集样本和50例临床样本进行培养,并对所培养细菌进行鉴定,观察细菌显色培养与鉴定结果的符合性。结果:80例样本检测结果中,4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显色培养结果均相符,符合率为100%;39例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显色培养结果有4例不相符,符合率为89.7%。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具有快速、简便、结果易于判断等优点,加之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于血液运输箱细菌监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仍然存在假阳性,在发现有可疑阳性菌落生长时,需作进一步的补充试验予以确认。
2016年04期 v.29;No.204 657-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张捷;
目的:了解德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及梅毒、艾滋感染状况,为血液安全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4年146 676份献血样本抗-TP、抗-HIV检测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德阳地区近年来无偿献血者抗-TP阳性率维持稳定水平,与成都等地基本一致,抗HIV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初次献血者占献血人群67%,初次献血者抗-TP阳性率达0.91%,高于重复献血者0.46%(χ2=64.28,P<0.01),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3其他人员、农民、工人为德阳自愿无偿献血的主体74.4%,抗-TP阳性率由高到低为农民>其他人员>工人;职业登记明确的人群抗-HIV阳性率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抗TP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36~45岁>26~35岁>46~55岁>18~25岁(χ2=114.2,P<0.01),各年龄段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7,P>0.05)。结论:加强德阳地区献血主体人群的健康教育、职业登记、征询、筛查工作;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扩大重复献血者队伍;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招募措施,提高集体献血数量,是为保障血液安全需要长期坚持和改进的工作。
2016年04期 v.29;No.204 659-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谢军花;叶菲;吴莉莉;沈杰;方凯;
目的:分析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原因,探讨防止发生PTR的对策。方法:对55例患者327次输注血小板,其中妇科3例共4次输注,内科4例共26次输,感染科7例7次和血液科41例290次,进行临床效果数据分析调查。结果:55例血小板输注患者的PTR发生率随着输注血小板次数增多而显著增加(P<0.05)。从输注次数数据分析,9次输注后PTR比率明显增高,并且输注次数少的与输注次数多的导致PTR的重点原因不尽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都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输注次数少的发生PTR与非免疫因素关系更为密切(P<0.05)。反复输血患者,尤其是输注过全血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上升且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关系密切。
2016年04期 v.29;No.204 66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郭毅;李鹏;
目的:探讨宜昌地区亚甲蓝/光照法病毒灭活血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30袋新鲜冰冻血浆,检测其亚甲蓝病毒灭活前、后的总蛋白、凝血因子Ⅷ、APTT、PT、Fbg、亚甲蓝残留量;临床随机抽取400例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的受血者,观察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前后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结果:未经亚甲蓝病毒灭活的新鲜冰冻血浆其总蛋白含量为(59.72±2.13)g/L、凝血因子Ⅷ(0.981 1±0.275 3)IU/ml、Fbg(2.64±0.52)g/L、APTT(13.20±0.19)s、PT(34.80±1.98)s;经亚甲蓝病毒灭活后其总蛋白含量为(57.02±3.13)g/L,回收率为95.5%、凝血因子Ⅷ(0.707 4±0.187 7)IU/ml,回收率为72.11%、Fbg(1.97±0.63)g/L,回收率为74.6%、APTT(17.3±0.27)s、PT(37.4±3.12)s、亚甲蓝残留量(0.162 7±0.102 6)mol/L;患者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宜昌地区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2016年04期 v.29;No.204 664-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张静;王素玲;赵莉华;王庆明;
目的:统计2011-2014河北省血液中心血液报废率,分析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为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4年血液报废信息,按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和非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分别统计。结果:共采集血液1 167 714U,报废85 879U,报废率7.35%,各年份间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165.7,P<0.05)。非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率较高,占71.2%(61 179/85 879),其中脂肪血为4.05%、血浆颜色异常或溶血0.37%、其他0.34%、血袋破裂或渗漏0.29%、絮状物析出0.12%、特殊抗体亚型0.06%、不足量0.02%,各年份间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178.3,P<0.05)。由实验室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率占28.8%(24 700/85 879),其中ALT为0.87%、抗-HCV阳性0.41%、HBsAg阳性0.34%、SYP阳性0.30%,检测不合格血液各年份间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5)。结论:我中心血液报废率较高,应重视加强对献血者健康征询,做好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工作;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优化检测策略;各环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心。这对降低血液报废率,保护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2016年04期 v.29;No.204 66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顾顺利;尹文;胡兴斌;
目的: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方法,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西京医院输血科2009-2014年报废血液资料按照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传染病筛查阳性(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TP抗体)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非传染病筛查因素(不足量、破袋、凝块、溶血、过期、乳糜)为血液报废的次要原因。2009-2011年传染病筛查阳性报废率呈上升趋势,2012-2014年传染病标志物阳性报废率呈下降趋势,2009-2014年非传染病标志物因素报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注重献血前咨询,增加初筛项目,在血液采集、分离、包装、储藏及运输中规范操作,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
2016年04期 v.29;No.204 668-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 郭艳娟;王兵;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RhD阴性红细胞输注情况,提高临床RhD阴性红细胞输注水平。方法:统计2010-2013年RhD阴性冰冻解冻红细胞、新鲜红细胞及红细胞总使用量,并计算出每年度RhD阴性新鲜红细胞使用比例;对2010和2013年度冻冰解冻红细胞、新鲜红细胞使用及红细胞总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0-2013年RhD阴性红细胞总使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品种结构上,新鲜红细胞使用量呈增加趋势,且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而冰冻解冻红细胞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2010年比较,2013年RhD阴性冰冻解冻红细胞明显减少(χ2=4.848,P<0.05);而RhD阴性新鲜红细胞供应明显增加(χ2=12.777,P<0.05)。结论:连云港市在RhD阴性红细胞采集供应管理工作上正趋于合理,RhD阴性新鲜红细胞使用率逐年提高,避免RhD阴性血液的浪费,节约了血液资源。
2016年04期 v.29;No.204 67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谢冬梅;王艳清;陈素君;黄勇华;
目的:分析4种新鲜冰冻血浆(FFP)部分有效成分的含量,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袋新鲜全血,每袋(400±40)ml,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分别制备出4种FFP,分别为:FFP、去白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去白细胞FFP)、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FFP)、去白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去白细胞病毒灭活FFP)。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因子Ⅷ含量(FⅧ:C)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g);采用双缩脲法检测血浆蛋白含量。结果:血浆经过单纯滤除白细胞后Fg含量为(1.913±0.209)g/L,与F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7,P<0.01);经过单纯病毒灭活之后FⅧ:C含量及Fg含量分别为(0.699±0.174)IU/ml、(1.114±0.232)g/L,与FFP比较t值分别为4.071、16.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过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2道工序之后,则FⅧ:C含量、Fg含量及血浆蛋白含量分别为(0.471±0.071)IU/ml、(1.033±0.159)g/L、(55.6±2.7)g/L,与FFP比较t值分别为9.860、21.819、2.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病毒灭活FFP比较,去白细胞病毒灭活FFP FⅧ:C含量下降了32.6%。结论:4种FFP中,去白细胞病毒灭活FFP有效成分含量最低,其中FⅧ:C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在临床使用这4种FFP时应注意其区别,作为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血浆时应注意其质量的不同。
2016年04期 v.29;No.204 673-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